杨孟冬,山西永济人,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永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济市本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本土文化研究,出版有《郡县源流》《亘古蒲州》《档案文化研究文集》《廉政文化研究文集》等文化著作。 《辞海》中的“永济” 杨孟冬 永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发源地,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年出版的《辞海》,收入有关永济历史沿革和人文地理方面的词条,就达几十条。 荟之多多,言之凿凿,很少有别的地方可以提论的。 远古传说中的帝喾时代,永济称“娀”,即帝喾次妃简狄的出生地。“有娀,古氏族名。在今山西运城蒲州镇。”(《辞海·娀》) 帝舜时代,天下分为十二“方”,永济属冀方,称“虞”。“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为其领袖。”(《辞海·虞》) 春秋时期,永济称“解梁”,属晋。“古城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辞海·解梁》)临猗西南,是指今永济开张镇古城村,“解梁故城”遗址犹存,山西省于年6月10日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保护标志。这一时期,永济亦称“河曲”。“古地区名。指今山西永济市蒲州南至芮城风陵渡一带。黄河自北向南流,至此折向东流成一曲,故名。春秋时秦、晋曾屡次作战于此。《春秋》文公十二年(公元前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辞海·河曲》)九曲黄河十八弯,此为黄河中游最大一弯,从地图上看,近乎直角。 秦并六国,中华大定,始行郡县制,永济称“蒲坂”。“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永济西蒲州。”(《辞海·蒲坂》)蒲坂城西滨大河,有“蒲津”(河桥)。“古黄河津渡名。一称蒲坂津,以东岸在蒲坂得名;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西蒲州。《左传》文公三年(公元前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当即取道于此。……为战守必争之地。”(《辞海·蒲津》)“古桥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年)初作‘河桥’于蒲津。黄河上建桥始于此。”(《辞海·河桥》) 西汉立国,蒲坂更名“蒲反”。刘秀光复,又改称“蒲坂”。“西汉作蒲反,东汉复旧。”(《辞海·蒲反》)汉武帝祭后土,改蒲津为“蒲津关”。(见《辞海·蒲津关或临晋关》) 北魏迁都洛阳,永济为泰州、河东郡、蒲坂县三级行政所在。“郡名。北魏(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辞海·河东》) 北周时期,永济称蒲州,领河东、汾阴二郡,州治蒲坂。“州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年)改泰州置州。治蒲坂(今永济市西蒲州)。”(《辞海·蒲州》)这一时期,永济东部称“虞乡”,属河东郡。“旧县名。在山西省西南部。北周由绥化县改称。”(《辞海·虞乡》) 杨坚受禅,大隋建立,永济更名“河东”,为河东郡治所。“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分蒲坂县置。治今永济市蒲州镇。”(《辞海·河东》) 大唐兴国,永济为“河东道”行政所在。“道名。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以后治蒲州(今永济市蒲州镇)。”(《辞海·河东》)开元盛世,永济由蒲州改为“河中府”。“府名。唐开元九年(公元年)升蒲州置,以位在黄河中游得名。同年改为蒲州。乾元时复改河中府。治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辖境相当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山以南,稷山、运城市、芮城以西及陕西大荔东南部等地。”(《辞海·河中》)“古都名。唐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蒲州)是东西二都即长安与洛阳间的交通枢纽,开元九年(年)改为河中府,建号中都。同年削除京、府称号,仍为蒲州。”(《辞海·中都》)此间,唐玄宗诏令改建蒲津关河桥,铸造八尊大铁牛分置黄河两岸牵拉铁索。“唐始称蒲津桥。《唐六典》:‘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辞海·蒲津》)安史之乱后,改道为方镇,全国分47方镇,永济为“河中节度使”驻地。光启元年(公元年)改称“护国节度使”。“唐方镇名。后期号护国军。至德二载(公元年)置,治蒲州(旋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河中、晋、绛、慈、隰五府、州,相当今山西石楼、汾西、霍州市以南和安泽、垣曲以西地区。”(《辞海·河中》) 北宋时,宋真宗崇道,改年号“大中祥符”,举国大庆,祭祀后土礼毕,入河中府,改蒲津关为“大庆关”。“本名蒲津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年)改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东黄河西岸。……为山、陕间黄河重要渡口。”(《辞海·大庆关》) 明朝建立,永济称“蒲州”,隶河东道(驻蒲州)。“明初(河中府)复为蒲州。”(《辞海·蒲州》)“河东道,明置。属山西省,驻蒲州。”(《辞海·河东》)万历末,黄河泛滥成灾,大庆关屡遭冲击。“明万历后,河决关毁。”(《辞海·大庆关》) 满清入关,永济称“蒲州府”。“府名。清雍正时升为府,年废。”(《辞海·蒲州》)“清(雍正六年公元年)改永济县。”(《辞海·永济》)此为永济称名之始。 年,永济东部虞乡县与解县(治今盐湖区解州镇)合并称“解虞”。年,解虞与安邑(治今盐湖区安邑街道)合并为“运城”。年,原虞乡地区复归永济县。(见《辞海·解虞》) 年,永济撤县设市,称“永济市”。“市名。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东岸,邻接陕西省。同蒲铁路横贯。年改设市。……名胜古迹有五老峰、普救寺、万固寺、(蒲津渡遗址)、王官峪等。(《辞海·永济》) 在万平方公里的中华版图上,永济的行政区划仅只一个小小的斑点。但在三本厚如古城城砖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里,历史上的永济地理名称(或行政区划名)竟达数十个之多。泱泱中华五千年,恐怕任何一方水土都难以比拟的了。地理决定历史,历史发展文明。正是因了它厚重的人文历史,见证了它的文化灿烂。黄河中游大折弯处,.06平方公里土地的永济,历史镌刻永恒,文明书写辉煌。数点我们的文化珍藏,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我们的文化创造力,是我们永济人的精神倚仗和历史使命。 强力推进五大战略 加快建设“四基地一名城” “永济新闻”是永济广播电视台精心为您打造的官方白癜风治疗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