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语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要求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保障,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前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生产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已无法满足当下农业发展的需求。近年,各地在探索农业生产转型时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模式,在规模适中的条件下,形成更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模式。或许,这将是继“包产到户”后,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现代农业规划出台4年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川东村居委会党委书记杨应忠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起来了。他还创办了两家公司,在流转的土地上发展起集约的农业经营。 按照现在的体制,杨应忠的身份可能是最独特的一个。他是这个村子的“最高长官”,同时他又是江苏川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盐城市大丰区欣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而这两家公司,使得参与流转村民的土地收入大幅上涨。 近年来,中国具有类似多重身份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他们身份的转变给中国农业生产、农地流转带来的示范效应不亚于30多年前的小岗村改革。 年的春节刚过,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正是这份《通知》,成为日后像杨应忠这样的农民率先尝试土地流转的“通行证”。 如今,在中国绝大部分尤其是江浙地区,一大批先行者作为政策的践行者,在悄然改变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改变着延续3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是中国农地流转的第一波推动力。 不过,他们面对的挑战也很多,比如土地流转的规模把控、如何走向更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公司的模式有其局限性:公司需要考虑盈利,长远来看就分流了一部分农业收益。公司的逐利性使得希望规模扩大,而规模适中的家庭农场更适合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今年10月,国务院再次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年)的通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说,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占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现在我国的农户生产规模较小,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土地流转起来。 魏后凯说,年的文件是“现代农业规划”,本次是“农业现代化规划”,体现了互相衔接的过程。但他认为本次规划应该是“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专项重点规划,因为其中包括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问题,更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工的市民化等。 星火SPARK 杨应忠是年开始探索川东村土地流转的。这年年初,身为村支书的他开始挨家挨户游说。川东村很多农户养殖生猪,单户的养殖会带来质量参差不齐和废料乱排等问题。按照他的设想,将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场,引进科学地养殖方法来解决这两个缺陷。当年全国生猪市场低迷,对于杨应忠的提法,村民一开始并不积极。经过反复沟通,陆续有村民签约了,合约期是30年。 当年4月16日,杨应忠发起成立欣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并着手欣运农场的经营。农场的成员大都是流转出来的村民,他们同时是公司的员工、股东。杨应忠说,村民入股的方式分为土地和资金两种方式,土地入股指流转出经营权的村民成为股东,而没有意向流转土地的村民可以以资金的形式入股。集中经营后,土地现在的收入是原来的5倍,原来每亩收入在~元,现在每亩能分到~元。此外,每年的年底,股民可以按照公司盈利来分红。保底的分红是18%,效益好可达到20%、25%。 除了畜牧业农场,杨应忠又探寻出另一种更高效的模式。同年,他创立了江苏川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来经营蔬菜大棚种植。出让耕地的农户在公司的帮助下建立大棚,这次他们获取了更高的收益。杨应忠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毛面积1.8亩地,宽12.5米,长米,如果种植苦瓜、黄瓜,每年产量可达5万斤。蔬菜平均单价3元,营收共计15万元,刨去工资等成本,收入可达8万~10万。每个棚子造价13万左右,寿命25年。也就是说,一年多的时间,这些村民就可以将成本收回。 看到实际的收益后,村民的积极性开始高涨。目前被流转建设大棚的土地共计亩,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增加。按照杨应忠的说法,村委会千方百计鼓励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根据现在的签约进度,加上欣运农场的户,年底应该会有户左右参与耕地流转。 “整个村子共有户的纯农民,按此计算,今年村子土地的流转率可达25%。”杨应忠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杨应忠的想法是,通过现代农业的理念,让村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跳出农门。以目前的生产力,川东村每亩土地的收入是此前单干时的倍。重要的是,欣运农场的生猪废料运输到蔬菜大棚内,当作黄瓜、苦瓜、西红柿等蔬菜的肥料,形成绿色无污染的循环利用。 在杨应忠准备大干一番的同时,盐城市其他村落的村民也没有落下来。直线距离14公里的大桥镇中合村村民靠特经种植、招商引资,吸引了不少外省的企业投资。中合村有耕地面积亩,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村支书丁青松今年年初在接受盐城市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初全村已经流转土地多亩,每亩土地最初的流转价格为每年0元,以后每三年上调一次,每次每亩上涨50元。 而在整个江苏省,截至今年10月,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3多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64%。在当地政府出台的文件中,与杨应忠的模式类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被纳入调整范围,赋予其市场法人资格。 和杨应忠一样,盐城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探索者,成为土地流转改革的星星之火。 模式MODEL 实际上,除了像杨应忠一样,由村支书带头成立公司进行土地的流转,还有一部分村子将集中起来的土地外包给企业。村民的承包权不变,土地的经营权被出售。 村民参股的形式是目前来看最好的模式。村民参与生产,并可以分红,是一种共享。这种模式下农民实际上有3种收入:一是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后的保底收入,保证不亏损;其次,公司经营好的情况下,可以取得额外的分红;再次,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在公司内打工,每天有固定钱的工资收入。此时,投资者和农民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使得生产模式更加稳定和可持续,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相对来说,外包虽然一样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增加效益,培育了新型的经营主体,但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村民如果没有入股,只得到土地租金或工资,不能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利益统一。村民在承包公司占股份的话,忠诚度会更高。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的公司,劳动态度、工作效率会发生变化。这和企业经营类似,商业社会很多企业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会提出出让一部分股权给员工,只是配股的方式不同。 现阶段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除了上述的公司模式,还有合作社模式和农户模式。这三种模式是目前最主要的流转模式,都在不断探索中。合作社的模式是农民自己参与形成的,经济意义上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形态,在国外发展比较好,国内发展也比较快。农户类型是指经营大户,农民自己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 而农户模式也可以称为家庭农场模式。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提到,将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家庭农场正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现阶段土地流转还刚刚开始,大部分的土地仍掌握在单独的农户手中,未来有可操作的发展空间。 ?编辑:小同 ?素材来源于网络 关于《安徽农业科学》《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