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国画线条作为艺术形式美以及国画线条对艺术美的创作所起的重作用,都曾十分显著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绘画特色和审美意识的特征,也十分显著地显示了中国画作为中国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反映形式所固有的东方艺术的独特性。中国画的点和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点或线条,它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画中线的品格和内容,也就很难了解中国画。下面我就从两方面来浅谈一下中国画的线条于我的认识。 (刘书民作品:《舟行烟翠中》规格:68cm×cm) 一、骨法用笔 中国画创作中使用的工具材料笔和墨,由于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高度发挥了它们的性能,使笔和墨的表现成为中国画形式系统中最生动、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成为中国画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从古至今,笔墨以不仅作为一种形式技巧和艺术家功力的代名词,而且还成为画家学者人品学识、成就高低以及中国画优劣的品评标准。 (刘书民作品:《云山夏雨》规格:68cm×cm) 由此,很多人把笔墨看作是中国画的实质,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用笔便是重要一项。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画当中,用笔也就是用线。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尤其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和特殊的尖头毛笔的运用,使中国人从深度方面充分发掘出“线”的内在潜力。线意识和笔墨意识的不断深化和积淀使中国画始终没有脱离具有丰富内涵的“线”的表现范畴。“线”不仅作为一种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美的形式而得到发展,而且作为造型手段,也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我国南齐时期的艺术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第一次提出“六法”,其中“骨法用笔”排在第二的重要位置。 (刘书民作品:《雨余泉涌春山静》规格:68cm×cm) 谢赫所说的“骨法”指人的骨相,也就是人的形体状貌和与人的形体状貌相关的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也就是形和神的综合体。在谢赫看来,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段,用笔的目的就是写形传神。我国唐代著名艺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强调了用笔与造型的关系。立意必须造型,造型必须用笔,用笔便是基础的基础。不同风格线条的创造,首先要依赖于用笔的变化。古人讲“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都是强调用笔与个人线条风格形成的重要关系。 (刘书民作品:《道由白云画》规格:68cm×cm) 毛笔握在手中,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急缓、提按、轻重、方圆、尖扁、藏露,都会产生线在力度和质感上的变化。这种力度和质感的变化与造型中客观物象的坚硬、柔软、轻盈、挺拔、平缓、曲直、方圆等变化相对应,使形在“线”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相应的表现手段。所以,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例如在人物画的“十八描”中,柳叶描具有柔和绵密的感觉。而减笔描则能表现出简率而转折硬朗的感觉。 (刘书民作品:《春雨欲晴时》规格:68cm×cm) 在山水画中皴法的表现,虽然都是画石画山,但斧劈皴和披麻皴在给人的质的感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可见,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描写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性情状态,也就是说达到了形神兼备,这不能不归于线的特殊品格。同时中国艺术家在运用线的过程中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中国画中的线条本身已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和装饰化了的艺术手段,它比忠实地描摹物象具有更强的主观因素。因此,中国艺术家运用线来造型的过程也是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的过程。那么,在浩瀚的中国绘画发展史中,骨法用笔作为中国画形式系统中一个最稳定的因素以成为不可动摇的了。 (刘书民作品:《笔禅墨韵写秋山》规格:68cm×cm) 二、抒情写意 西方绘画也并不完全排斥用线条来描绘物象,但和中国画的用线细加比较,其区别就很明显,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中国画线条的抒情性与写意性。在中国画中,线与它构成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如果说到联系那应该是由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表现的物象与作者之间当时的情感的一种联系沟通。 (刘书民作品:《江山万里水云阔》规格:68cm×cm) 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正说的是笔墨的这一特征。那么中国画的线条之所以具有抒情写意的性格特征,首先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充分调动力度、速度及轻重、缓急等变化,使线自身也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万物中类似的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刘书民作品:《红叶树深幽静长》规格:68cm×cm) 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其情、畅其神、写其意,进而表现人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也就是古人说的“画如其人”。同为写意花鸟画大家的徐渭和朱耷,徐渭运笔大刀阔斧,纵横睥睨;而朱耷则笔如钢杵,墨似乌云。徐渭的肆意奔放表现了他在自己“九死九生”的坎坷人生道路上时时涌现出骚动矛盾的内心情感,而朱耷那简炼凝重的笔法,则又与他孤独、冷漠、高傲、倔强的心态相连。可见,对中国画来说,线条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造型、抒情写意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产生着特别显著的审美效果。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不仅造就了特有的中国画形式和技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广博仍然是中国画发展最适合的土壤和基础。只要有中国文化,中国画所固有的东方艺术的独特性也将永远屹立,作为中国画之精髓的线条也将不断进步、创新! 1、如果你喜欢北京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不复发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