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溯

史学史学科在中国仅有不足百年的历史,然而史学史的意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却非常长久。孟子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就是先秦时期对史学发展的初步表述。古代学者不仅对历代史学发展有许多纵向评论,还横向论及了史书体裁体例、史法与史意、采撰与文辞、“实录”精神与“信史”原则、史学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缘于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的不断输入、经学的衰微失势、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学术格局被打破、在西式科学化的学术分类体系中史学得以独立等学术背景下,近代意义的史学史学科出现了。

最早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

年至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专门讲述了“史学史的做法”,不仅提出了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史”一词,而且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自那以后,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不断受到重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建设,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成为在历史学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二级学科。

在梁启超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前六七年,也就是—年间,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中国史学概论”,并编写了讲义,从其内容看,此讲义带有中国史学史的性质,主要从史官、史书体裁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史学的成立和发展,勾勒出了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概貌,因此他在研究中国史学史方面亦有筚路蓝缕之功。

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开设了“史学思想史”。

李大钊

《史学思想史》(讲义)以欧洲近世重要史学家的思想说明了历史观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史上论述了唯物史观是科学的、进步的历史观。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开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以后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年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系在研治史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南高学派”。柳诒徵是这一派的核心人物。年,柳氏撰写了一本《史学概论》,内分七章,分别是史学之范围、古史、正史、近世史、编年纪事分类之史、地理、史学书。内容大都是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述。这一年他还发表《中国史学之双轨》,对中国史书的渊源流变进行了分析和归类,是一篇有影响的史学史论文。 

年,金毓黻到朱希祖任系主任的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年开始讲授中国史学史。

金毓黻

他的《中国史学史》几经周折后在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该书在当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考辨扎实、内容丰富之作,教育部指定它为大学教本。

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主要是以梁启超设立的“史学史的做法”的框架为基础,论述方法受到古代目录学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史部目录学的气味”,史学史著作更像是史部要籍解题。如金毓黻即直言他的《中国史学史》“谨依刘、章之义例,纬以梁氏之条目,粗加诠次,以为诵说之资”。但同时必须承认,受西式学术分类体系的影响而在中国产生的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因而,就史学史的学科建设而言,一段时间里专注于研究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等梁启超划定的史学史的研究范围,从而在整体上表现出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这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是有其必然性的。草创之功,殊为不易,处于史学史学科开始阶段的多部史学著作和大量的史学史研究论文,为本学科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社会和学术文化都处在一个转型时期。50年代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沉寂期。年,以教育部召开的文科教材会议为契机,全国掀起了史学史基本问题的大讨论,史学史的学科建设迅速开展起来。

白寿彝先生《中国史学史》

这时期,白寿彝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史学史研究室,编撰《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为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材作准备。他曾在40年代初在云南大学开过中国史学史课程,并发表过对金毓黻著的《中国史学史》的书评。60年代他还招收了中国史学史方向的进修学者和研究生。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一领域成就比较突出的学者如陶懋炳、施丁、邹贤俊、瞿林东等,就是他这一时期的进修学者或研究生。他写出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从远古时代写到唐朝中期的刘知几,这是他在这一时期的系统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史学史的学科建设重新走向正轨。

北师大史学史研究杂志

“文革”前,史学史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科目中属于选修课,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订教学大纲,该学科被列为必修课。年代,它与“史学理论”合并,成为一级学科“历史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史学理论与史学史”。20多年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超过了整个20世纪前80年的总和,教研队伍进一步扩大。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发展很快,专门从事史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基本上读过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招收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或进修学者主要集中在素有史学史研究传统的几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它们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杭州大学(现与浙江大学合并,成为浙江大学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白寿彝、吴泽、杨翼骧、张孟伦、仓修良、尹达等是最早招收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的导师。其中,白寿彝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基本理论方面创获最多,在学术组织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堪称20世纪后期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中国史学史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的学者大都出自上述几位史学史专家的门下,并成为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等,华东师范大学的盛邦和、胡逢祥、朱政惠等,南开大学的乔治忠、姜胜利等,都分别成为这些学校的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接过了老一代学者的接力棒。近十年来,这些学校培养的众多研究生或进修学者分布到全国各高校历史系,成为该学科研究的生力军和教学骨干,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A].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文玖.梁启超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开拓性贡献[J].求是学刊,.

[4]周文玖: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J].回族研究,.

◆◆◆◆◆

下期本栏目将推出“国内各高校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略览”,敬请期待哦~

主持人/蔚然

作者/郭伦、蔚然整理

本文由青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团队原创,转载请







































北京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最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limiaopu.com/cxkf/44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