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桦甸历史》 第一卷 (连载二十七) 反“翻把”斗争 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被打倒的地主阶级绝不会甘心他们的失败,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进行报复,与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为敌,企图挽救他们已经失败的命运,妄图夺回他们失去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生活。 在土地改革前,地主、富农凭着他们的阶级本性和政治嗅觉,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于是便转移、隐藏财物。有的男人携带贵重物品逃跑,留下女人看管家,有的指使女人推车做小买卖,故意装穷。有的指使姑娘外面穿破衣服,里面穿绸缎,把金戒子套在脚趾上,等等,妄图逃避分财产。 当土改的烈火烧掉了他们的伪装,贫雇农起来揭穿他们的阴谋之后,他们便改变策略,与敌伪势力相勾结,采取假坦白,假积极的办法,千方百计混进农会,篡夺政权,打击贫雇农中的积极分子。或办假农会,搞假分假斗,大搞变天的“翻把”事件。七区(八道河子)6个行政村中,在土改工作队回县后,就有5个行政村出现了地主、坏蛋,“地下军”的“翻把”事件。热闹街屯的农会主任被迫下台,地主的狗腿子上了台。榆木桥子村闫家店屯,国民党“地下军”分子,给农会主任捏造罪名,威胁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把农会主任捆起来,准备“法办”。三区(红石砬子)大船口屯,伪满的部落长富农张起、“屯大爷”张文修与买卖人出身的冯定臣分别担任屯长、财粮委员、自卫队长,用“酒肉兵”迷住工作队员没挨斗。在第一次分地时,他们造谣说,“分地大户优先”,“分地官家要钱”而搞了假分地,弄成“和平土改”的局面。一区(城关区)土改后,出现了8起“翻把”事件。 在阶级敌人大搞复辟挑战的时候,1947年12月,中共桦甸县委接到东北局《告农民书》和《东北解放区实施土地法大纲补充办法》2份文件后,立即召开了会议,进行研究。会议确定了土改运动要“大胆放手,照土地法办事,一切交给贫雇农去办,团结中农,彻底消灭封建、半封建势力”的方针,并提出“砍穷根,挖坏根,团结齐心,抓‘漏网鱼’,打‘落水狗’!”的战斗口号,带领群众,开展了反“翻把”斗争。 在反“翻把”斗争中,首先组织贫雇农进行诉苦,诉地主、富农剥削之苦,找到穷根。然后查干部,查干部是否站稳了阶级立场,对农会进行整顿,使领导权真正掌握在贫雇农手中。 为了更好地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农会严密了组织纪律,以增强农会的战斗力,全县各农会普遍制定了《贫雇农家规》,其基本内容如下: 1、和地主、富农、坏人划清界限,不准徇私情,不受拉拢,一心一意给贫雇农办事。 2、每5天召开一次检讨会,看哪一位立场坚定,哪一位不敢撕破脸皮,要互相监督。 3、凡是农会的事情,要保守秘密,不许乱说乱讲。 4、农会会员不准与被斗的女人结婚,不准与被斗户有经济往来或称兄道弟。 5、干部之间不准乱斗,民兵听农会调动,不准绑自己人,更不许听地主的话被骗上当。 6、村、屯农会干部不经区农会政委批准,不准随便改换、调动。 对阶级敌人实行《地主管理大法》,规定内容有: 1、被斗的地主、富农由农会专人管理。 2、地主家的门上和本人身上挂坏蛋牌。 3、出屯办事请假,只准一天,不许在外面住宿,并在路条上写明办事时间和地点,由儿童团监视,回来后,时间、地点和事由不符就进行斗争。 4、被斗人之间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串连。 5、被斗户家中来亲友,要先到农会,经批准后方可会见,并不准留宿,当天走不了的要在农会住。 6、不准说农会的坏话。 7、给农会、烈军属干活要积极,不干或偷懒耍滑就斗争。 8、每天晚上向农会汇报一次思想。 在反“翻把”斗争中,充分地发动了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向“翻把”的地主、富农、地下军、坏蛋进行了斗争,打灭了他们的嚣张气焰。通过反“翻把”斗争,处理了“翻把”事件,纠正了假分地问题;从农会中清洗混进的会员478人,假积极分子500多人;又从“漏网鱼”和“落水狗”的被斗户中挖出浮产84万元(旧币),大车10台,牲畜100多头。 纠偏工作 土地改革运动是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一场政治、经济革命,它标志着土地革命任务的完成。但是由于在制定政策时过分强调“贫雇农路线”,普遍进行“联合斗争”、“大扫荡”,使运动出现了“左”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把部分中农错划为富农,侵犯了部分中农的利益,在政治上岐视、组织上排斥中农;不给地主、富农生活出路,把地、富出身的知识分子同地主、富农划等号进行斗争;部分农民进城分了工商业者和兼种少量土地的小手工业者的财产,打击面过宽,打人过多,杀人较多等等。 中共中央关于纠偏的指示下达后,东北局于1948年2月1日发出《关于平分土地运动中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东北日报》发表了《高潮与领导》的社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明确指出“左”的偏差和错误,要求各地开展纠偏工作。1948年5月中共桦甸县委根据中央、东北局和省委的要求,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扩大打击面和侵犯中农及工商业者利益的问题,集中力量进行了纠偏工作。 一区总户数8033户,总人口34896人。纠偏前,被斗户925户,占总户数的11.51%,被斗人5888人,占总人口16.87%。纠偏后的被斗户664户,占总户数的8.27%,被斗人4268人,占总人口的12.2%。三区总户数1672户,总人口7511人。纠编前,被斗户191户,占总户数的11.42%,被斗人935人,占总人口的12.45%。纠编后被斗户134户,占总户数的8.01%,被斗人666人,占人口的9%。九区总户数1608户,总人口6216人。纠编前,被斗户72户,占总户数的4.47%,被斗人344人,占总人口的5.53%。纠编后,被斗户47户,占总户数的2.92%,被斗人216人,占总人口的3.48%。 全县进行的土地改革纠偏工作,缩小了打击面,保护了中农和工商业者的利益,落实了党的政策,保证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健康发展。 努力发展生产 1948年春,是土地还家后的第一个春天,广大贫下中农分得了土地和牲畜,努力发展生产的劲头十足。为了搞好农业生产,支援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全县翻身农民在中共桦甸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遵照毛主席《组织起来》的指示,按照“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领导”的三个原则,大搞变工互助,用集体力量战胜畜少资金不足等问题,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全县共组织了3423个换工插犋小组,参加人数38625名,占农业人口的26.4%。四区东南岔屯的群众,在共产党员周永才的带领下,一过春节就组织起了13个换工组,集体搞备耕。 在“插犋换工,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县委在领导大生产上,集中力量解决“劳力有余,畜力不足”的困难。通过动员,各区农民自己筹款加银行贷款4千万元(旧币),增加牲畜237头(匹)。此外,采取早耠空垄,延长耕作时间,调整牛犋等办法,初步解决了缺畜力的困难。有的村屯为了把地全都种上,畜力不足,就用人拉犁杖,起早贪黑地苦干。这样,不但原有的熟地全部种上,还新开荒地7442垧。县委还组织机关、学校开荒343垧,干部轮流到农场劳动。 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经过1948年到1949年的大生产运动,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财经状况初步有了好转,广大农民的生活普遍有了提高。 194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到49481垧,农业生产虽然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有1/3土地受灾,但总产量达到64213吨,比1948年增加13066吨。 在工业生产上,县营企业共有工人682名,年产值达732亿元(旧币)。1948年春,全县开始组建供销合作社,到1949年供销社发展到100多个。 来源:《中国共产党桦甸历史》第一卷 编辑:黄杰堃 “桦甸发布”投稿邮箱:hdtx11 sohu.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limiaopu.com/cxkf/37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