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题目中的两个词,一个是中共历史,一个是整体社会。 现在都把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称为中共党史,这样简称是不对的。简称复原后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必须与原称一样。可是,中共党史这个简称复原后就变成“中国共产党党史”,既多了一个“党”字,又少了一个“历”字。所以,多年前,我就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应该简称为中共历史。提出后,有学者赞同,改用了,但多数学者并未改,也许是不赞同,也许是因为领导部门未改。我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多年来一直这样写。 整体社会实际指的是由动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由具有复杂相互关系结成的人群实际生活。研究整体社会实际,必须深入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思想方式等各领域。总之,就是要考察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本来这两个词,以前不止一次解释过,但因为年头多了,怕读者记不清了,所以这里再叨叨,也许会多余。好了,题目中的两个词解释完了,就应该往下说正文。可在往下说的时候,脑子突然一动,觉得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这个题目的意思挺容易明白,用一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要把中共历史放在整个社会中去研究,其目的是深化中共历史研究。” 关于这个想法,我已倡导过几十年了,在许多文章和讲话里边都提到过,特别是年《历史研究》上发表的《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中的论述对党史界起过一定的推进作用。所以,我真觉得没什么好讲的了。可是,我细想了一下,并翻过去的文章和讲话琢磨一下,大概还能说上几句,也许有重复的地方或者废话,那就说说看吧。 先说说为什么要把中共的历史放到社会中去研究?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社会,出现了许多政党组织。这种政党组织独立存在于社会之中,以自身的意愿对社会起着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同时,这种政党组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时都受着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诸种因素制约,或逐步前进,或走向灭亡。所以,没有任何政党组织能够脱离社会。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相当多的政党组织,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年,它是以改造中国社会为目的的政党,是以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为宗旨的政党。中共自从诞生之日起,至今经历过三个历史时期,即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正在进行的中共自身执政时期。中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几个历史时期,都是在其中进行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困难,不是那么容易走过的,包括自己执政期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不管如何,路越走越明亮、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有新意。这样看来,研究中共历史绝对不能脱离社会,必须紧密地、细致地、深入地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体社会实际,才可能不断提高水平。 中共历史研究状况究竟怎样呢?我觉得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党史界开始倡导要深入考察社会诸领域实际以提高中共历史研究水平之后,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这方面确有很大进步。随便说点情况,就可以知道。前些天,我接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寄来的《中共党史研究》合订本年上下卷。平日这份刊物每期来了我都看看,合订本翻起来更方便。查过这一年的总目录和每期登载别种刊物的目录及内容简介,就发现这些文章的题目很引人注目,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思考》《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华北革命根据地农民参加中共动机之考察》《一九五〇年“辅仁大学事件”历史考察》《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七年我国乡村医药卫生人员培养工作述论》《国共两党关系与战时儿童保育会研究》《上海私营企业工资调控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五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归产婆研究》《湘鄂西苏区一九三一年水灾应变措施探析》《抗战时期中共晋西北根据地变工运动论述》《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农村的地权转移与农村土地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私塾的改造》《“文革”时期知青运动中的安置经费问题研究》等。这些文章的发表,确实说明深入社会诸领域实际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不少。而且有的研究已被吸收到通史或专史中,上边说的“辅仁大学事件”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一卷上就有一段叙述,以说明中央政府最早接收辅仁大学的原因。但是,从整体看,这种深入社会诸领域实际的考察还差得很远,特别是被通史、专史吸收的更不够,研究者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努力,研究出更多的成果。当然,也不要太着急,因为这是细活,需要一步一步去做。 下面说说应该考察些什么问题和怎样考察,需要举点例子,话要多说点。 在北洋军阀执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年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人民大革命,并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政治统治呢?当然,这是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同国共合作的建立直接相连的。所以,在研究中,学者们注意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方针是怎样制定的,国共两党是怎样联合起来的,工农群众运动是怎样逐渐兴起的,军阀之间是怎样不断混战的,以及它与人民群众矛盾是怎样日益尖锐的,等等问题。这一切,都是正确的,是必要的。但是,要说明这次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还不够,而应该深入考察当时社会生活诸领域的革命因素和有利于革命的因素是怎样日益增长的,从而挖掘更深层的原因,把当时的状况说得更清楚。 在经济领域,应该注意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因为这是国民革命的经济基础。诚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非常缓慢,但在考察大革命兴起原因的时候,就要探讨一下什么时候由于一定条件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相对迅速发展。事实上,民国初建的年代里,由于政治结构的变化,形成发展资本主义实业的有利局面,加上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减少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同时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极大地改善了对外贸易的入超情况,这就使民族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发展。这样才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产生力争自由发展的要求,并通过其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反映出来,才使社会上与新生产力紧密联系的阶级和阶层的民主意识普遍提高。对此,研究者给予了足够的注意,讲义、教材中也都做了描述。但是,常被研究者忽略的另一面是,并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外投资卷土重来使民族资本主义一下子背过气去,相反,它继续以一定速度发展着。只是到年、年,这种发展由于受到极大阻碍才缓慢下来,因而使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要求通过政治手段恢复“黄金时代”的强烈愿望。当然,经济上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因军阀混战的消耗和统治者的搜刮而日益加强,无疑是促进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但一场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革命的深层原因,只能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发展的强烈要求。 在政治领域,北洋军阀政府完全是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半封建性政权,但在形式上采取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由此导致统治集团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其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统治者无法完全避免其成为民主精神和原则的象征,无法完全泯灭其对人民群众和革命领导者为民主奋斗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统治者无法完全排斥其对专制化所起的牵制作用,而这种牵制作用有利于民主主义势力的增长;也就是说,统治者无法完全抵消其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的作用。当然,政治上的残酷压迫,是造成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但政治领域中的上述潜在因素,则是造成大革命爆发的更深层的缘由。 在文化、思想领域,当时社会上的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出现前所未有的热烈局面,研究者对此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广西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