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花卉报

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开花的文冠果大树。

采访当天早上,到北京出差的颜秉舟得到消息———其公司拿到了市药监局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他兴高采烈地把同事发过来的证件照片拿给记者看。为了这张许可证,他跑了很多部门,前后花去两年时间。十年前,主业是化工行业的颜秉舟投身到文冠果产业中,成立了辽宁朝阳市新大洲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而到现在为止,在经济上还只是投入几乎没有产出,这张证件对于他的文冠果事业来说无异于里程碑式的。

颜秉舟只是一个缩影,“苦苦挣扎”可以说是很多文冠果产业从业者的真实写照。为何一项国家呼吁大力发展,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的产业,多年来仍然难见起色?时至今日该产业到底处于什么状态?记者采访了相关的官员、专家和企业代表。

挂果量较多的文冠果优株。

良种门槛之外的徘徊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树种,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都有分布,其中天然林以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较多,人工林以内蒙古最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内蒙古赤峰市就开始了文冠果的人工栽培。到上世纪70年代,国内曾掀起一股种植热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木本油料产业前景,选定种植文冠果。

然而,这项几代人倾注了心血、寄予了厚望的事业,过去却一直走在几乎“致命性”的弯路上———原生种实生苗。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文冠果国内的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原生种实生苗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量优株的嫁接苗,这直接导致了文冠果种子亩产量极低的现状。

文冠果属杂性花,即两性花(孕花)与雄花(不孕花)同株,雄蕊经常发生选择性败育,用“千花一果”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其中也有一些种子产量非常高的优株,但概率非常低。据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教授苏淑钗介绍,文冠果实生树种子产量主要集中在30%的树上,而这其中优株的比例不到10%,所以种子产量不高。

“我看过很多文冠果林,其中7年生树,管理尚可的,种子亩产量也就8斤。”苏淑钗表示,以前就是埋头种树,研究工作都是研究生态林或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在做,最近几年才有果树方面的专家在研究如何让文冠果多结果。也有不少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进行文冠果新品种的选育,已陆续出来一些成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审定通过的优良品种。

种植发展了几十年,却不是而且也还没有良种,历史的局限性让文冠果产业陷入尴尬和困境。苏淑钗所在的团队也在做文冠果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收集了很多种质资源,进行了无性系繁殖。她告诉记者,还要经过区域试验和观察鉴定,在丰产方面要经过盛果期4年产量的观察,达到要求后再进行良种申报,也就是说文冠果要有良种可种,至少还要5年时间。

冬季在温室里反季节嫁接的文冠果

组培繁殖的必闯关口

“一山之外又一山”,虽然没有正式通过审定的良种,近些年来还是有一些新优品种被选育出来,但为什么没推广开呢?就是难在了繁育这个环节。

文冠果属于异花授粉,后代都是杂合体,变异系数比较大,优株比例非常低。“夸张点说,即便是用优株的种子进行繁殖,可能1万粒种子里能出一棵优树。”苏淑钗表示,因此就算未来有了良种,种子繁殖的途径也是行不通的。

也有不少人在尝试文冠果嫁接苗,将优株的芽或枝条嫁接到砧木上。“到目前为止,嫁接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受限于母株有限,嫁接速度也太慢,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生产。”颜秉舟表示,现有的文冠果林中嫁接苗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行业里都在期盼文冠果组培技术的成熟。

对文冠果的组培技术,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但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受无患子科植物特性所困,现有研究成果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冠果组培繁殖系数低与生根难的问题,这也为未来文冠果能否大规模发展埋下“隐患”。近几年,陆续有个人或企业称具备了组培快繁能力,但采访后发现其繁殖量都很少,甚至只有几株,在生产上还难以推广。记者采访了上海一家做文冠果组培快繁的公司,该公司称在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现已进入温室试验阶段。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也很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limiaopu.com/bbqb/3889.html

------分隔线----------------------------